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訪問:次 更新時間:2024-11-25 14:03:12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提出應“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因此,我們必須要牢牢把握制度建設這條主線,推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舉措,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相應舉措,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創造制度基礎。
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制度建設持續深入推進的過程。正是各項制度建設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逐步釋放了經濟發展活力,使我國在短期內擺脫了生產力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的狀況,進入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科技實力迅速提升、綜合國力持續提升的軌道,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有力保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將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與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活力強的優勢充分結合起來。在持續制度建設的推動下,我國經濟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使我國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國有企業改革、民營經濟發展與引進外資體制機制建立為我國供給體系規模與效率持續快速提高奠定基礎。從各項數據看,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豐碩成就:經濟規模在全球排名不斷提升,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在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更加強調制度建設的戰略地位,推進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例如,2013年開始,我國啟動了簡政放權、推進行政審批改革的一系列舉措,建立健全了相關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2015年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相應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提升供給側效率,解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各項癥結;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高質量發展,圍繞著高質量發展、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我國推進了一系列制度建設;2020年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目標,我國建立健全了包括擴大內需、強化高科技自立自強等諸多內容的制度體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我國的制度建設更加具備體系性,體制機制改革更加針對深層次問題與矛盾,正是在這一系列改革下,盡管面臨著國內經濟發展轉型、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等諸多挑戰,我國經濟發展依然維持了較高速度,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
實踐表明,改革開放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持續的、與時俱進的制度變革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成效,尤其是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基本保證。
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對制度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當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著復雜的背景,為今后的制度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體來說,可以總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著更加嚴峻復雜的情況。外部環境變亂交織,直接針對我國的打壓遏制加劇,地緣政治變化增加了世界經濟的脆弱性,主要經濟體的宏觀政策轉向給我國經濟運行帶來影響;我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轉型的關鍵階段,周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相互交織,調整的陣痛正在釋放,一些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大,不同主體的微觀感受出現“溫差”。從國際形勢看,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在全球資本主義國家范圍內出現的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由此帶來的一定程度的逆全球化趨向尚未發生根本性轉變,局部區域形勢緊張等新問題導致未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不確定性加大,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風險呈現擴大趨勢。
全球產業發展制高點競爭加劇,對我國未來高質量發展形成挑戰。目前,以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主要推動力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方興未艾,世界各國為了占領產業發展制高點,均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作為本國著力培育提升的對象,全球新興產業競爭格局持續演變。我國目前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轉型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彼此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作用呈現不斷提升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產業發展制高點競爭加劇,必然會對我國高質量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要應對這一挑戰并充分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就需要我們加快科技創新速度以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人民群眾新期待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及相應制度建設予以響應。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發展進程中滿足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各種新期待,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一方面,持續提高收入,不斷提升發展成果共享水平,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也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本保證。較快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以及逐步縮小貧富差距,將是未來一段時期我們滿足人們新期待的重要任務。另一方面,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局限于經濟因素,還包括對生態環境、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的新要求。整體而言,要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就需要兼顧好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發展質量,這涉及一系列復雜的、相互影響與制約的因素。
要應對上述的一系列挑戰,就必須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建立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從而不斷釋放經濟發展潛力,激發經濟發展活力。由于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制度建設要取得成效,就必須要更加強調制度的頂層設計以及各項改革措施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就對制度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建設的原則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建設需要遵循的原則,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守守正創新的重大原則。一方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原則,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才能不斷提升頂層設計的水平以及提高制度設計與執行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從而不斷促進各項制度的健全與優化,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才能以正確的理論作為指導,保證改革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中國發展實踐狀況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我們才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只有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才能為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政治保證,確保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積極性;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另一方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緊圍繞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在保證改革方向基礎上,積極推進各項制度創新。
必須堅持改革集成性與系統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措施,內容廣泛,包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等14個重點領域,不僅每個方面本身就構成一個復雜的改革體系,需要系統的制度建設,而且各個方面相互聯系、彼此影響,在宏觀上構成更加復雜的系統。同時,考慮到國內經濟發展環境處于不斷變化進程中,要求制度建設也要保持彈性,這進一步增加了改革的復雜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注重各項改革舉措的集成性,依據系統原則構建有機、協同的制度體系。
必須高度注重制度建設的內在取向一致性。經濟發展形勢的動態性與復雜性要求各項體制機制需要不斷調整與演化,而制度體系往往具有一定的慣性,加之制度制定部門的多元性、不同地區發展的差異性等原因,造成實踐中制度體系的各個部分之間容易出現內在取向不一致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要注重各項制度的內在一致性。
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法治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以維持社會秩序穩定,能夠鞏固改革發展成果,保障國家各項事業有序進行。只有把改革和法治統一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中,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之中,始終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實現二者良性互動、相得益彰,才能不斷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
文章來源:學習強國
- 上一篇:瞭望·第一學習|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