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人民 造福人民——習近平同志倡導踐行“四下基層”閃耀時代光彩訪問:次 更新時間:2023-12-08 13:40:20
福建寧德,一片高質量發展的熱土。光榮與夢想,勤勞與創造,改革與創新,交匯成雄渾的山海交響樂章。
這背后,是35年的踐諾、35年的堅持、35年的傳承。
1988年,習近平同志一到福建寧德赴任,就深入基層,聽民聲,察實情。調研開路,實干開局,“四下基層”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來: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那些年,習近平同志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踏遍閩東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許多感人佳話。
“四下基層”,下去的是基層,抵達的是民心,匯聚磅礴力量,夯實發展根基。35年來,這一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大創舉,在八閩大地全面推廣、薪火相傳。干群同心、砥礪奮進,擺脫貧困,實現全面小康,踏上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閩山閩水物華新”的美好圖景鋪展開來。
人民江山,根在人民。根深葉茂,本固邦寧。
“四下基層”彰顯的根本立場、精神內涵、價值追求,蘊含的領導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具有超越時空的真理性和價值性。讓我們循著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的足跡,去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更加堅定自覺地把好傳統帶進新征程,將好作風弘揚在新時代。
把心貼近人民
“只有心中裝著群眾,事事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眾真心實意的支持”
“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有許多困難和問題,究竟從哪里入手去解決問題,依靠什么去戰勝困難?從不同的角度可以談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來。但根本的一條,就是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
…………
不論在基層、地方還是在中央,習近平同志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大力倡導并帶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牢牢植根人民,不斷造福人民。
今年76歲的舒穗英,時常到寧德霞浦縣委黨校走走看看,那里珍藏著她的一段特別的回憶。
1988年12月20日,寧德首次“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活動現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這里接訪。舒穗英來了,她反映有關部門在她家附近的河道上建房,河道砌小了,造成淤積阻塞,一場暴雨引發的洪水沖進了她家門,她家損失很大。
“來的時候急匆匆,走的時候心里暖烘烘。”當時的情景,舒穗英記憶猶新,“不久后,有關部門清理了河道并做了賠償。”
這次“來訪日”活動共計來了102名上訪群眾,受理各類問題86件,其中有12件當面答復解決。
當時,素有“老、少、邊、島、貧”之稱的閩東,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偏遠山村路途顛簸,群眾有事找政府,耗時不止一天。當天晚上,習近平同志就在思考:有這么多來訪群眾,應該形成一個規范化的制度,既讓群眾滿意,也讓群眾好找。
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四下基層”最初設立就是為方便群眾。習近平同志的話語樸實,感情卻很深厚:“與其群眾跋山涉水上訪,不如我們干部直接下訪,幾個干部下去,總比那么多群眾上來要強一些。”
在習近平同志心中,人民群眾的分量最重。他在《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中寫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如今,一排排整齊的光伏菇棚成為寧德古田縣鄉村的一道亮麗風景。棚頂發電,棚下種菇,勞動成本、安全風險“雙降低”,土地利用率、種植收益“兩提升”。
這已是當地的第三代菇棚。問及是如何走上“點草成金”這條致富路的,菇農們總要從35年前說起——
古田縣,是習近平同志上任寧德地委書記后閩東九縣調研行的第一站,他說“是‘看準了’才來的”。1988年7月,習近平同志走訪當地香菇技術員彭兆旺的基地,問了一連串問題:“推廣種植,經濟效益怎么樣?農民收入增加多少?”“這項技術,對農民來說好不好?學習和操作簡單不簡單,容易學會嗎?”
習近平同志勉勵彭兆旺再接再厲,特別是要用一幫一、一帶十的方式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讓鄉親們種香菇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1989年8月,他又一次來到古田縣,開展現場辦公,專題調研食用菌產業發展。
一朵小菌菇,致富“幸福花”。古田縣委書記張成慧介紹,2022年,古田縣食用菌鮮品總產量91萬噸,其中,銀耳鮮品產量達38.5萬噸。食用菌全產業鏈產值達235億元,農民收入的70%來自食用菌產業。
“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在寧德,習近平同志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9個縣,后來又跑遍了絕大多數鄉鎮。“三進下黨”“四進坦洋”“三上毛家坪”“兩赴下岐”……山一程,水一程,沉下身子到最偏遠、最貧窮的地方去。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和群眾同坐一條板凳、講掏心窩子的話。習近平同志帶領寧德黨員干部群眾,“滴水穿石”“弱鳥先飛”,勠力抱上“金娃娃”,過上好日子。
1990年,習近平同志撰文《把心貼近人民——談新形勢下領導的信訪工作》,反復強調:“只有心中裝著群眾,事事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眾真心實意的支持。”“只要各級領導能夠與群眾結友交心,赤誠相見,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我們的工作就會越做越好,我們的事業就會興旺發達。”
“把心貼近人民”,道出了“四下基層”的精神要義。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基層,就是要用實際行動,架起一座座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你們知道福州人最怕的是什么嗎?”有一次,習近平同志這樣問福州的干部。他接著說:“我在下面轉的時候聽到,福州人最怕的就是水火無情。為什么?福州這個地方很多都是木板房,火一燒就是一大片。閩江一發大水,水就會倒灌進來,百姓就遭殃了。”
念“民之所憂”,行“民之所盼”,“紙褙福州城”的狀況必須改變。
福州臺江區蒼霞新城社區居民唐慶旺至今還清楚地記得,2000年7月2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他們家。房屋是木板拼接的,狹小逼仄,不足9平方米,擠著一家三口。當時正值炎炎夏日,屋內猶如蒸籠,十分悶熱。
習近平同志說:“我們在中午最熱的時候來看,才能真正體會到住棚屋區群眾的困難和疾苦。”
“請給群眾捎個話,政府一定不辜負大家的期盼,把好事辦好。”幾天后,蒼霞棚屋區拆遷改造工作正式啟動。
2001年8月,唐慶旺拿到了新房鑰匙。“60平方米,亮堂舒適,做夢都沒想到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回首往事,老唐眼眶濕潤。
如今,蒼霞新城社區正在進行新一輪改造提升,完善水電管網,規劃停車位,新建黨群共享空間、便民服務驛站、兒童樂園等。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露露說:“小時候,我也住在棚屋區。是當年習近平同志幫我們圓了安居夢。我要接續奮斗,把好事辦好,讓社區更宜居,讓居民更幸福。”
歲月流轉,不變的是初心、是情懷,時空更迭,傳承的是使命、是責任。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以一句直抵人心的莊嚴承諾,為新時代答卷起筆。
在福建,“四下基層”傳承弘揚,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廣大黨員干部一件接著一件辦,一事一事見實效。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福州市考察調研時深情地說:“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福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蔡亞東表示,廣大黨員干部牢記總書記囑托,強化宗旨意識,踐行初心使命,把“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真抓實干的務實舉措,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近年來,買菜、做飯成了許多老年人生活中的一道難題。群眾有需求,干部就行動,助餐服務應運而生。
冬日暖陽,微風和煦。走進福州市鼓樓區慶城社區長者食堂,老人們正在吃著可口的飯菜。70多歲的林錦如是長者食堂的?,茶余飯后還在這里練練書法。她隨手拿起自己寫的“福”字,滿臉喜悅地說:“今天的我們,都是有福之人!”
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干部只有到人民群眾中去,并且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相聯的關系,才能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
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群眾中去,不僅彰顯了習近平同志深厚的人民情懷,還蘊含了推動事業發展的方法論。
“增強為人民服務的黨性觀念,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深入基層,深入群眾。”
“好措施、好辦法哪里來?答案是從群眾中來。”
“黨的領導是通過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來體現的,而我們的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眾中去,并且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相聯的關系,才能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
…………
這些都是來源于基層實踐又指導基層實踐的寶貴經驗。
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的落地落實,關鍵在基層,關鍵靠廣大干部群眾準確領會、真心擁護、團結奮斗。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將其擺在“四下基層”的首要位置。一次新聞工作會議上,他說道:“我想,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更多地起到渠道和橋梁的作用,長期地、耐心地、孜孜不倦地向人民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解釋黨對事物的主張和看法,讓人民了解黨和國家的大事,使黨的看法、主張化為人民群眾自覺自愿的行動。”
1988年,習近平同志察看寧德柘榮縣一家瀕臨破產的覆銅板廠時,提出一定要想方設法采取措施。
當時,全國正在進行治理整頓。有的干部有些泄氣,認為“看不到希望,做不了事”。
習近平同志既當實干家也當宣傳家,深刻指出,中央提出治理整頓,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糾正盲目發展,要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實現綜合平衡,而不是急于求成,什么都干。
一席話解除了當地干部思想上的“疙瘩”,時任柘榮縣委書記鐘安領悟到,“這是一種‘向死而生’的勇氣”。
基層也是最好的課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入基層調研,“甘當小學生”“拜人民為師”,應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工作常態。
習近平同志到寧德工作后,堅持先調研后決策,一個縣一個縣地跑,寫下《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
認清“弱鳥”的現實,提出“先飛”的意識,指明要抓大農業、工業要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的關系……正是堅持實事求是,摸清了實情,從實際出發,寧德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郡縣治,天下安?h域經濟該如何發展?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七下晉江”。產業發展、民企轉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他在基層一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深化認識,不斷向前推進,總結概括出“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大關系”為主要內容的“晉江經驗”。
林海蒼翠連綿,高天白云舒卷。
寧德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的黃振芳家庭林場,草木葳蕤,郁郁蔥蔥。林場出入口,“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大幅標語,引來人們的駐足、深思。
這背后,是35年的踐諾、35年的堅持、35年的傳承。
1988年,習近平同志一到福建寧德赴任,就深入基層,聽民聲,察實情。調研開路,實干開局,“四下基層”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來: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那些年,習近平同志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踏遍閩東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許多感人佳話。
“四下基層”,下去的是基層,抵達的是民心,匯聚磅礴力量,夯實發展根基。35年來,這一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大創舉,在八閩大地全面推廣、薪火相傳。干群同心、砥礪奮進,擺脫貧困,實現全面小康,踏上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閩山閩水物華新”的美好圖景鋪展開來。
人民江山,根在人民。根深葉茂,本固邦寧。
“四下基層”彰顯的根本立場、精神內涵、價值追求,蘊含的領導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具有超越時空的真理性和價值性。讓我們循著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的足跡,去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更加堅定自覺地把好傳統帶進新征程,將好作風弘揚在新時代。
把心貼近人民
“只有心中裝著群眾,事事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眾真心實意的支持”
“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有許多困難和問題,究竟從哪里入手去解決問題,依靠什么去戰勝困難?從不同的角度可以談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來。但根本的一條,就是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
…………
不論在基層、地方還是在中央,習近平同志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大力倡導并帶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牢牢植根人民,不斷造福人民。
今年76歲的舒穗英,時常到寧德霞浦縣委黨校走走看看,那里珍藏著她的一段特別的回憶。
1988年12月20日,寧德首次“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活動現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這里接訪。舒穗英來了,她反映有關部門在她家附近的河道上建房,河道砌小了,造成淤積阻塞,一場暴雨引發的洪水沖進了她家門,她家損失很大。
“來的時候急匆匆,走的時候心里暖烘烘。”當時的情景,舒穗英記憶猶新,“不久后,有關部門清理了河道并做了賠償。”
這次“來訪日”活動共計來了102名上訪群眾,受理各類問題86件,其中有12件當面答復解決。
當時,素有“老、少、邊、島、貧”之稱的閩東,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偏遠山村路途顛簸,群眾有事找政府,耗時不止一天。當天晚上,習近平同志就在思考:有這么多來訪群眾,應該形成一個規范化的制度,既讓群眾滿意,也讓群眾好找。
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四下基層”最初設立就是為方便群眾。習近平同志的話語樸實,感情卻很深厚:“與其群眾跋山涉水上訪,不如我們干部直接下訪,幾個干部下去,總比那么多群眾上來要強一些。”
在習近平同志心中,人民群眾的分量最重。他在《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中寫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如今,一排排整齊的光伏菇棚成為寧德古田縣鄉村的一道亮麗風景。棚頂發電,棚下種菇,勞動成本、安全風險“雙降低”,土地利用率、種植收益“兩提升”。
這已是當地的第三代菇棚。問及是如何走上“點草成金”這條致富路的,菇農們總要從35年前說起——
古田縣,是習近平同志上任寧德地委書記后閩東九縣調研行的第一站,他說“是‘看準了’才來的”。1988年7月,習近平同志走訪當地香菇技術員彭兆旺的基地,問了一連串問題:“推廣種植,經濟效益怎么樣?農民收入增加多少?”“這項技術,對農民來說好不好?學習和操作簡單不簡單,容易學會嗎?”
習近平同志勉勵彭兆旺再接再厲,特別是要用一幫一、一帶十的方式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讓鄉親們種香菇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1989年8月,他又一次來到古田縣,開展現場辦公,專題調研食用菌產業發展。
一朵小菌菇,致富“幸福花”。古田縣委書記張成慧介紹,2022年,古田縣食用菌鮮品總產量91萬噸,其中,銀耳鮮品產量達38.5萬噸。食用菌全產業鏈產值達235億元,農民收入的70%來自食用菌產業。
“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在寧德,習近平同志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9個縣,后來又跑遍了絕大多數鄉鎮。“三進下黨”“四進坦洋”“三上毛家坪”“兩赴下岐”……山一程,水一程,沉下身子到最偏遠、最貧窮的地方去。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和群眾同坐一條板凳、講掏心窩子的話。習近平同志帶領寧德黨員干部群眾,“滴水穿石”“弱鳥先飛”,勠力抱上“金娃娃”,過上好日子。
1990年,習近平同志撰文《把心貼近人民——談新形勢下領導的信訪工作》,反復強調:“只有心中裝著群眾,事事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眾真心實意的支持。”“只要各級領導能夠與群眾結友交心,赤誠相見,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我們的工作就會越做越好,我們的事業就會興旺發達。”
“把心貼近人民”,道出了“四下基層”的精神要義。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基層,就是要用實際行動,架起一座座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你們知道福州人最怕的是什么嗎?”有一次,習近平同志這樣問福州的干部。他接著說:“我在下面轉的時候聽到,福州人最怕的就是水火無情。為什么?福州這個地方很多都是木板房,火一燒就是一大片。閩江一發大水,水就會倒灌進來,百姓就遭殃了。”
念“民之所憂”,行“民之所盼”,“紙褙福州城”的狀況必須改變。
福州臺江區蒼霞新城社區居民唐慶旺至今還清楚地記得,2000年7月2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他們家。房屋是木板拼接的,狹小逼仄,不足9平方米,擠著一家三口。當時正值炎炎夏日,屋內猶如蒸籠,十分悶熱。
習近平同志說:“我們在中午最熱的時候來看,才能真正體會到住棚屋區群眾的困難和疾苦。”
“請給群眾捎個話,政府一定不辜負大家的期盼,把好事辦好。”幾天后,蒼霞棚屋區拆遷改造工作正式啟動。
2001年8月,唐慶旺拿到了新房鑰匙。“60平方米,亮堂舒適,做夢都沒想到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回首往事,老唐眼眶濕潤。
如今,蒼霞新城社區正在進行新一輪改造提升,完善水電管網,規劃停車位,新建黨群共享空間、便民服務驛站、兒童樂園等。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露露說:“小時候,我也住在棚屋區。是當年習近平同志幫我們圓了安居夢。我要接續奮斗,把好事辦好,讓社區更宜居,讓居民更幸福。”
歲月流轉,不變的是初心、是情懷,時空更迭,傳承的是使命、是責任。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以一句直抵人心的莊嚴承諾,為新時代答卷起筆。
在福建,“四下基層”傳承弘揚,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廣大黨員干部一件接著一件辦,一事一事見實效。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福州市考察調研時深情地說:“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福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蔡亞東表示,廣大黨員干部牢記總書記囑托,強化宗旨意識,踐行初心使命,把“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真抓實干的務實舉措,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近年來,買菜、做飯成了許多老年人生活中的一道難題。群眾有需求,干部就行動,助餐服務應運而生。
冬日暖陽,微風和煦。走進福州市鼓樓區慶城社區長者食堂,老人們正在吃著可口的飯菜。70多歲的林錦如是長者食堂的?,茶余飯后還在這里練練書法。她隨手拿起自己寫的“福”字,滿臉喜悅地說:“今天的我們,都是有福之人!”
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干部只有到人民群眾中去,并且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相聯的關系,才能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
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群眾中去,不僅彰顯了習近平同志深厚的人民情懷,還蘊含了推動事業發展的方法論。
“增強為人民服務的黨性觀念,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深入基層,深入群眾。”
“好措施、好辦法哪里來?答案是從群眾中來。”
“黨的領導是通過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來體現的,而我們的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眾中去,并且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相聯的關系,才能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
…………
這些都是來源于基層實踐又指導基層實踐的寶貴經驗。
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的落地落實,關鍵在基層,關鍵靠廣大干部群眾準確領會、真心擁護、團結奮斗。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將其擺在“四下基層”的首要位置。一次新聞工作會議上,他說道:“我想,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更多地起到渠道和橋梁的作用,長期地、耐心地、孜孜不倦地向人民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解釋黨對事物的主張和看法,讓人民了解黨和國家的大事,使黨的看法、主張化為人民群眾自覺自愿的行動。”
1988年,習近平同志察看寧德柘榮縣一家瀕臨破產的覆銅板廠時,提出一定要想方設法采取措施。
當時,全國正在進行治理整頓。有的干部有些泄氣,認為“看不到希望,做不了事”。
習近平同志既當實干家也當宣傳家,深刻指出,中央提出治理整頓,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糾正盲目發展,要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實現綜合平衡,而不是急于求成,什么都干。
一席話解除了當地干部思想上的“疙瘩”,時任柘榮縣委書記鐘安領悟到,“這是一種‘向死而生’的勇氣”。
基層也是最好的課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入基層調研,“甘當小學生”“拜人民為師”,應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工作常態。
習近平同志到寧德工作后,堅持先調研后決策,一個縣一個縣地跑,寫下《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
認清“弱鳥”的現實,提出“先飛”的意識,指明要抓大農業、工業要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的關系……正是堅持實事求是,摸清了實情,從實際出發,寧德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郡縣治,天下安?h域經濟該如何發展?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七下晉江”。產業發展、民企轉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他在基層一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深化認識,不斷向前推進,總結概括出“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大關系”為主要內容的“晉江經驗”。
林海蒼翠連綿,高天白云舒卷。
寧德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的黃振芳家庭林場,草木葳蕤,郁郁蔥蔥。林場出入口,“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大幅標語,引來人們的駐足、深思。